高建兵说,创新能力不强是不少企业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但另一方面,许多企业其实并不缺少创新的资源,技术、人才、资金都不缺少,缺少的是把创新要素高效集成起来的体制机制。这就需要用改革的“点火器”,来点燃创新的新引擎,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,让企业真正成为“我要创新”的主体。
近年来,太钢持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。对内,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,实行战略经营管理体制,每年组建数十个跨部门的联合开发团队,进行重点品种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;对外,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终端用户建立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联盟,增强协同创新能力。304不锈钢皮。
据了解,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太钢先后承担了数十项“863计划”“973计划”“科技支撑计划”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”等国家及省级科技项目。目前,太钢拥有以不锈钢为核心的系列专有技术、授权专利2757件,其中发明专利772件;主持制定了我国不锈钢产品70%的国家标准;太钢产品通过了系列国际标准认证,拥有走向全球市场的通行证。
厚植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
创新之道,唯在得人。对于这一科学论断,太钢不锈的体会最为真切。
太钢厚植创新人才成长土壤,对创新人才“有多大能耐,就给多大平台”,打通人才进步通道。在创新成果价值化和按效量化激励等方面大胆改革,推行以价值为导向的重大课题命题承包制,让科技人员自由组队、自主选题、按贡献参与分配,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,对创新人才实行重奖激励、即时激励、精准激励。
太钢推行包括科技人员、能工巧匠在内的首席师制,坚持定期评审,动态调整。首席师的待遇不低于科级干部,高级首席师的待遇不低于中层干部,太钢科学家和大工匠的待遇不低于集团高管,真正让人才既有恒产又有恒心,专心致志谋创新。
自2013年起,太钢与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合作,借鉴世界一流企业先进管理经验,引入全员敬业度评估等管理工具,推进职工岗位技能测评提升工程,有针对性地提升全员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,激发全员创新活力。
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
高建兵向记者介绍,面对环保硬约束,太钢多年来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生存的前提、发展的基础,在节能减排方面行动快、投入大、收效好。从2002年至今,太钢累计实施了140多个节能环保项目,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了90%以上,与城市实现共生共融,成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。
目前,太钢正在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新要求,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,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变革,精心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,决心超前实现“超低排放”目标,推动绿色发展水平由优秀向卓越迈进,成为城市和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“好伙伴”“好邻居”。不锈钢皮。
高建兵深有感触地表示,太钢能取得今天的行业地位,科技创新是根本驱动力。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,创新永无止境。未来,太钢还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思想自觉、行动自觉,扎扎实实推进高质量发展,早日实现战略目标。“我们也有信心,依靠创新赢得资本市场对我们的青睐。”他说。 |